今年两会,全国人大代表孔涛建议,基于现有的政策框架,不断完善青年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体系,为青年人才在乡村大展才华提供更充足的政策保障,让乡村成为新时代青年成才的“孵化器”。(5月25日《中国青年报》)
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,实施乡村振兴战略。乡村建设的关键在人,特别是观念新、有活力、文化程度高的青年人才。尽管一些地区的乡村青年人才队伍逐渐成形,但放眼全国,由于城乡生活条件、工资待遇等方面存在现实差异,青年群体从事农业工作意愿不强、业务能力不过硬的瓶颈依然故我,人才总量不足、培养困难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最大难题。
如何为农村吸引青年人才?近年来,各地实施各类人才引进计划,招徕青年返乡、下乡创业。但现有的政策框架还不足以扫清资金短缺、融资困难、市场风险等桎梏青年创业的障碍,还需统筹建立更细致的扶持体系,打通他们返乡创业路上的“堵点”。正如孔涛所言,有关部门应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,推进创业园等产业载体平台、农业技术服务平台、市场信息交换平台建设,落实税收优惠、资金补贴等扶持政策。除了缺乏优越创业环境和条件,人才不愿回乡,或者返乡、下乡青年主要向位置优、资源多、基础牢、政策好的乡村集聚,原因还在于公共服务不均等。地方政府必须在建设乡村环境和基础设施,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上下功夫,为青年在农村发展排忧解难,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。
青年人才来了,还要努力留人,让乡村成为其成才的“孵化器”。但留住人才不是一朝一夕之功,需要各级党、团组织与每一位青年人才建立密切联系,帮助他们在服务中融入当地,摆脱在乡村短暂停留的“淘金客”的身份认同,成为真正心系故乡、致力农村发展的“自家人”。孔涛认为,要加大对农村青年的培养力度,支持他们参与村民自治和基层协商,夯实农村团组织,引导发展农村青年社会组织,为青年参与乡村治理拓宽渠道。提高青年的“声量”,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,这不失为增强归属感的良策,无疑让他们的智慧、才情得以充分迸发,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乡村振兴的目标统一起来。
提升“归属感”之外,青年服务和成长,两者相辅相成,只有青年在服务乡村的过程中不断进步,成长为现代农业发展趋势、引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人才,才可能长久地扎根乡村沃土,推动农村农业实现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的目标。孔涛呼吁,开展新型青年职业农民、农村青年电商专业技术人才培训,加强对文化能人、非遗传承人等乡村人才的发掘力度,培养“一专多能”专业化人才。对此,地方政府、高校和企业应当协同合作,让各种力量汇聚合流,推动在基层一线、田间地头搭建服务平台,强化人才教育培训,将青年培养成种养殖业示范大户、专家组织带头人、创业致富带头人等“懂生产、擅经营、会管理”的行家里手。
正所谓,青年人才有冲劲,乡村发展才有后劲。当越来越多青年人才扎根农村广阔天地,在乡村振兴中“挑大梁”,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将具备更有力的智力支撑。